對于廚邦醬油來講,一瓶好的醬油需要“原產地、老傳統、曬足180天”;對于空間印象來講,一個好的設計需要“結合地域定位、融合創新和傳統、用時間去考驗設計”。從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展品入手展示廚邦醬油釀制的嚴謹而有趣的工藝。
廚邦醬油博物館正門
大門采用嶺南建筑中騎樓和山墻的造型。騎樓在立面形態上建筑騎跨人行道,用立柱支撐,形成內部的人行道;山墻形式多樣,此處選擇鍋耳墻的形態,線條優美,變化大,仿照古代的官帽形狀修建而成,取意前程遠大,氣質質樸。園林處放置世界上最大的醬油瓶景觀雕塑,增加游客記憶點,引起話題性。
一層到達廳
一層形象生動地用前店后坊的形式展現古代醬園的生活、工作場景。“前店”指作坊的門面以店鋪的形式經營銷售產品,“后坊”則是空間較大的區域作為生產作坊。店鋪以模型來進行經營場景的還原,作坊參考清明上河圖的形式,用3D畫面展示,還原古代醬園生動的場景。
二層
二樓為互動體驗區,空間中種種環節的設置,不僅是人與人、人體與空間的交流,更是彰顯嶺南文化自身的一股活力。廚邦醬油既有對傳統手藝的傳承,亦有聚合現代科技手段的發揚。
二層導覽區,運用嶺南建筑中的“門樓”元素,作為不同空間區域之間的劃分
二樓體驗通道是一顆黃豆,有完整的黃豆的內部脈絡,以及胚芽的肌理,人在黃豆里面穿行。體驗通道里有麥穗、豆莢和踩黃豆的多媒體體驗,最后還有影院,對整個展廳作一個整體的介紹。
廚邦醬油博物館二樓——游客穿過黃豆一樣的體驗通道,可見黃豆的生物結構
黃豆通道的設置是空間亮點,一條長長的玻璃通路從巨型“黃豆”的軀體里穿了過去,盡頭的一整面墻被刷成了豐收場景。通道前是一個可供踩踏的游戲地幕,通過奔跑、“踩踏”與追逐等一系列參與感強的環節,興奮點被帶動起來。使得整個空間真正成為了設計方案中所說的“立體紀錄片”。
三層
醬油歷史區
傳統工藝區
南派工藝區
嶺南建筑中的山墻造型在南派工藝區再一次運用,場景模擬和文字介紹結合,不會顯得過于枯燥,也不會不知所云,利用燈光效果盡可能還原真實的醬油制作場景,山墻造型讓空間倍顯古色古香。
休息區為設計的一大亮點,休息區設置在靠窗區域,可欣賞沿江風景,參考西關大屋中的天井平面布置,便于游客在參觀過程中作短暫的歇息,盡可能采用自然的通風采光,休閑功能目的明確。
器具展區陳列從跟蹤豆子開始,關于制作醬油中所用到的一切器具,農具、發酵容器、售賣器具等等,從時間的橫軸上再分門別類,線索清晰。
專題區為廚邦醬油的發展歷史展覽區,從香山醬園時代開始,完整地介紹廚邦醬油從發家到如今成為中國醬油第一品牌的點點滴滴。
本次設計內容可以簡單的描述為模擬場景+多媒體+互動體驗的立體紀錄片,設計原稿采用了很多現代的互動手段,考慮到成本,保留了其中較為實用的部分。
二樓主展廳內設體驗區,為了調動游客的參與性,設置了很多動手環節,比如水果蘸醬油、雞蛋、豆腐蘸醬油,試吃醬油冰激淋的環節,還可以自己動手制作醬油,然后貼上標簽帶回家。
設計師在體驗區還設置了一個這樣的環節,演示一顆豆子是如何變成醬油的過程,通過視頻和動畫來展現。體驗通道還里有麥穗、豆莢,加入綠色元素,從心理上暗示游客廚邦醬油純天然。通過視頻、互動手段的反復強化,設計師賦予展廳一種價值,超出了甲方的要求。
整個博物館采取單一回環的動線模式,好處在于能使參觀者便利地走完整個展館的所有角落,串起所有節點和功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