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聽說過,那就對了,千店一面的時代,是需要一些驚雷來撼動一下。
火星小鎮,一聽就知道是滿目同質化商業中的一股清流泥石流。讓人一邊占據審美高地,吐槽“這也太土了吧!”,一邊又忍不住來看看這個項目到底長啥樣。
既然沒聽說過,那就來看看吧,可是問題來了——如何看得見?如何進得來?如何下得去?這是所有地下商業項目老生常談,也是不得不談的的關鍵點。 地上地下、建筑、公園、景觀、文化廣場一體化設計 讓這些問題迎刃而解。
如何看得見?
有張力的建筑形象無疑能讓項目本身就成為一個大型的廣告,自帶網紅氣質、流量體質。然而,除了時尚的,還要具有本土特色的,才是經典的。抓眼球的建筑放之四海皆準,如何融合本土文化是我們考慮的另一重點。
我們決定將徽派建筑的粉墻黛瓦、四水歸堂、風雨連廊的本土建筑制式及概念同當代建筑設計理念碰撞,演變,構筑出雕塑感、現代感、文化感兼備的建筑,打造屬于合肥、屬于肥西的地標性名片。
如何進得來?
我們將項目做成 多首層 ,建筑與其扎根的地面及地下形成了交融的關系,創造出連續而錯落的空間,地下、地面、地上,每一空間維度都暢通無阻, 內部空間彼此連接并柔和地向室外過渡 ,由此形成了開放、靈活而有序的空間。
將 公園與商業街區結合 , 多方位的入口 ,多層次的形態 模糊了景觀與建筑之間的界限 ,大面積的綠化和富有娛樂性休閑性的情景化、體驗型、帶入式設計讓火星小鎮不同于濃濃商業氣息的商業街區,亦不是冷漠的線性建筑,而成為了城市喧囂背景下的一處生動、宜人的街景,以開放的姿態成為人們在結束一天疲勞工作之后抑或閑暇周末的首選放松地。
如何下得去?
項目的核心主體建筑由1個傾斜的L型、1個架空L型、1個I型建筑圍合而成,“揚起”的L型建筑讓地下空間得到最大展示,并規劃了多個通往地下的入口 。地面空間也不完全占用,右側除了店鋪外擺,主要空間依然是作為公共區域供人們休憩游玩,左側是開闊的入口通向地下空間。
在主入口之外,建筑內部也 設置了多個與地下街區的連接以及下沉式廣場 ,地上地下貫通,人們在空間中游逛的同時不知不覺就玩到下一層或上一層,地上地下渾然一體,室內與室外空間大范圍地交織在一起,封閉感得以極大地調和,自然采光及通風的效率也得以最大化。